自今年暑假实习启动以来,康复学院学生始终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底气、饱满的职业热情为支撑,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屡获表扬。他们不仅凭借过硬的实操能力精准完成康复治疗、辅具适配等核心任务,更以耐心细致的服务、温暖真诚的陪伴赢得患者与同事的广泛认可,屡屡收到手写感谢信、定制锦旗,收获实习单位的高度赞誉,生动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卓越风采。
23级康复2班 杨荒显
实习单位:深圳恒生医院

2025 年 8 月 28 日是杨荒显实习生涯难忘的一天。患者叶东平先生出院时,将感谢信交给他。叶先生因脑出血入院时卧床、右侧肢体不能动,杨荒显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参与其康复训练,见证他从自主站起到搀扶行走。叶先生致谢 “谢谢你让我相信还能站起来”,这让杨荒显懂了康复需技术更需温暖,也激励他成有温度、有担当的医者。
23级康复1班 詹巧灵
实习单位:成都第一骨科医院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实习期间,詹巧灵与李阿姨的相处成珍贵回忆。初遇时李阿姨因伤口痛做平衡练习沮丧,詹巧灵轻声安慰;见李阿姨羡慕他人,又开导其康复要和自己比。在詹巧灵鼓励指导下,李阿姨认真训练,还主动加练。一个多月后,李阿姨成功弃拐独立行走,出院时称詹巧灵的活力让康复不难熬,这也坚定了詹巧灵成为康复治疗师的职业信念。
23级康复1班 张巧丽
实习单位:成都第一骨科医院

“从我在护士站接过那封信的瞬间,一股暖流就涌上了心头。”张巧丽回忆道。这封信来自髌腱断裂术后康复的阿姨,她曾因经验不足操作生涩,阿姨却安慰、鼓励她。当阿姨诉康复痛苦时,张巧丽安抚并约定坚持治疗。后来她手法熟练,阿姨康复出院留感谢信,这让她悟医疗需技术更需温暖陪伴,未来定会坚定前行。

23级康复1班 张欣宇
实习单位:成都第一骨科医院

在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实习的张欣宇说,收到周良金爷爷的感谢信很感动,也更懂康复治疗师的责任。年逾七十的周爷爷术后康复,由张欣宇负责,两人很投缘。张欣宇用心陪伴指导,周爷爷积极配合。出院时周爷爷递感谢信并勉励她,这让她更坚定职业方向,也感谢老师培养,立志成有温度的康复治疗师。
23级辅具1班 胡欣怡
实习单位:德林康复辅具集团成都公司

2025 年 9 月,胡欣怡在德林康复辅具集团成都公司实习时,获西藏截肢小朋友所赠哈达。小朋友初来恐惧、需母亲搀扶,胡欣怡用休息时间陪伴互动。经训练,小朋友能拄杖独立行走,还主动找她玩。这让她悟到康复需技术,更要心与心交流,助患者恢复功能、重拾生活勇气,也牢记专业与人文关怀缺一不可。
23康复5班 李朝正
实习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实习时,李朝正独立为 71 岁脑梗死患者制定并实施一月康复计划。患者初入院时上肢手功能 Brunnstrom Ⅲ 期、下肢 Ⅱ 期,肌力平衡差且生活不能自理。他结合知识经验定制方案,全程跟进并调整,患者积极配合。最终患者上肢手功能达 5 期、下肢 4 期,实现部分自理,家属送感谢信,也锻炼了他的临床与独立工作能力。

23级康复3班陈钰
实习单位:深圳恒生医院

实习中,陈钰坚持康复是 “科学” 更是 “人学” 的理念。她认真聆听患者谈心,鼓励其每一点微小进步,借此深化对 “康复” 意义的理解。收到感谢信后,她更加坚信自己的努力切实提升了患者生命质量。这段经历提醒她不忘初心,秉持对生命的敬畏与专业热情,立志成为有技术、有温度的康复治疗师,助力更多患者。

23级康复9班 李珊
实习单位:成都第一骨科医院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实习的李珊,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刘婆婆结下情谊。刘婆婆有疼痛、肌力不足等问题,李珊助其做股四头肌练习、髋关节活动及助行器行走训练,并鼓励她主动锻炼,见证其逐步独立行走。带教老师 “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的话让她牢记,立志钻研专业、打磨技能,成为优秀康复治疗师。
23级康复2班 沙小英
实习单位:凉山州人民医院

沙小英实习时独立接管 20 床车祸致偏瘫的彝族阿克爷爷,她用彝语解释 “抬手”“屈膝” 等训练要领。爷爷虽训练到冒冷汗仍坚持,在两人共同努力下,爷爷从协助坐起颤抖到扶助行器站定、自主蹲起迈步。爷爷外孙常送零食致谢,这让她读懂康复是双向奔赴,需用耐心与真诚助患者重拾生活勇气。
23级康复4班 先禹桥
实习单位:泸县人民医院

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9 月 1 日,先禹桥参与运动治疗期间,全程随带教老师助力偏瘫阿姨康复。阿姨初时上下肢肌张力高,无法独立站立步行,手部功能受限。他与老师制定并实施系统训练方案,出科时阿姨肌张力降低,能独立平稳站立步行,日常活动基本自主。这让他体会到康复意义,更坚定深耕决心。
以上受表扬的同学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展现了我院学子“专业扎实、全面发展、心怀温度”的良好风貌。这些来自患者的感谢信和锦旗,是对同学们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持“以实践促成长,以医德塑品格”的育人理念,培养更的优秀康复人才,为医疗事业输送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新生力量,助力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