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2011-9-6)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
(二)协调发展 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6.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7.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三)实施衔接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8.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9.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10.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
11.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12.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1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14.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16.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17.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四)加强保障 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
18.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统筹规划管理。
19.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20.重视分类指导,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
21.推进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
2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协调发展环境。
教育部叫停"放羊式"实习 学生不是廉价劳动力(《中国青年报》2011-9-23)
教育部要求,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制度建设与管理工作,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构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实习标准,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进一步明确中职、高职和五年制职业教育学生实习时间安排原则,探索灵活多样的实习组织形式。组织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实习学生购买责任保险等险种,切实保障实习学生的合理报酬。
教育部指出,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是一个“放羊”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在职业学校没有完成法定的教育年限,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校长都要承担责任。对于没有按照部署与要求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机制的省份,教育部将约谈相关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
全国职校学生实习责任险统保示范项目通过审议(《中国教育报》2011-9-28)
教育部委托英硕保险经纪公司对学生实习责任险进行优化,推出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产品。
统保示范产品将实习责任保险和校方责任险两险合一,将校企双方作为共同被保险人,化解实习纠纷、促进校企合作。统保示范项目成立了保险事故调解处理中心和事故鉴定委员会,建立了“保险+基金”制度、公共赔偿限额、专项保证金、保险公司履约保证金机制、先行赔付机制和全国通赔机制。对于学校、实习企业最关心的保费问题,统保示范产品建立了保险产品的价格确定机制、调整机制、促销定价机制和动态优化机制。
教育部有关方面强调,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产品的选定、招标实施、项目推行以及案件处理等各个环节,必须有专家监管组全程参与,使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能够真正为职教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教职成[2011]11号2011-9-30)
201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和发展相结合。
2.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
3.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
4.坚持区域特色与行业统筹相结合。
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目标与内容
1.推进校企对接。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探索系统培养。
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3.强化实践育人。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4.转变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5.建设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
6.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三、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点
1.产业支撑型:对接现代农业、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方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业等领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紧缺型:在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组建新兴专业,共享行业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合作教育,输送大批满足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艰苦行业需求的紧缺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特色引领型:在探索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双证书”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专业建设特色突出,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能起到特色引领作用。
4.国际合作型:与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国外优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